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巾幗力量
時間:2017 -12 -11 作者: 來源:
各位姐妹們:大家下午好!
我是上街區婦聯副主席張琳,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根據市婦聯要求,今天我們在頤苑社區以“巾幗心向黨·建功新時代”為主題,開展百千萬巾幗大宣講——“中原女性大講堂·商都講堂”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活動。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0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隆重舉行。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一、大會盛況
黨的十九大應出席代表2280名,特邀代表74名,共2354名,代表著全黨8900多萬名黨員和45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組成38個代表團。其中女性代表97名,占總代表數的24.2%。河南省代表團有69名代表,孟建柱、王家瑞同志作為河南團代表出席會議。河南省代表團推選謝伏瞻同志為團長,陳潤兒、王烔同志為副團長,孔昌生同志為秘書長。謝伏瞻同志為黨的十九大主席團成員。
10月18日上午,大會開幕,習近平同志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24日上午,十九大舉行閉幕會,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
大會成果主要體現四個方面:一是批準了習近平同志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所作的報告。二是審查、批準了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三是審議并一致通過十八屆中央委員會提出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四是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共有中央委員204名、候補委員172名;中央紀委委員133名。我省謝伏瞻、陳潤兒同志當選為中央委員,王炯、孔昌生、舒慶、蔡松濤同志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任正曉同志當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黨的十九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一批經驗豐富、德才兼備、奮發有為的同志進入中央領導機構,充分顯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興旺、充滿活力。
會議勝利閉幕后,我們及時采取多種方式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制作了《一圖讀懂十九大報告》《黨的十九大報告民生看點》兩幅宣傳畫,讓婦女群眾更真切地、更直觀地了解十九大精神,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的精髓要義。
二、大會主要精神
黨的十九大的主要精神,集中體現在習近平同志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所作的報告中。報告全文3萬多字,共分3個板塊、13個部分。
(一)報告總結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概括為十個方面:
1.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長到8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糧食生產能力達到12000億斤。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
2.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了38次中央深改組會議。中央和有關部門推出了1500多項改革舉措。
3.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制度建設全面加強。
4.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扎實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
5.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了2016年的33616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了2016年的12363元;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42.7%;人均預期壽命76.5歲,總體高于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
6.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環境狀況得到改善。
7.強軍興軍開創新局面。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人民軍隊在中國特色強軍之路上邁出堅定步伐。
8.港澳臺工作取得新進展。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保持香港、澳門繁榮穩定。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妥善應對臺灣局勢變化,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有力維護臺海和平穩定。
9.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開。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舉辦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亞信峰會。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重大貢獻。
10.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推動全黨尊崇黨章,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層層落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出臺中央八項規定,堅決反對特權。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籠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筑,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并鞏固發展。
五年來這些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更本性的。
(二)報告深刻分析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發生的巨大變化,作出了兩個重大政治判斷:
一是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指出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
二是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斷。(原來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三)報告闡述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必須建設偉大工程,必須推進偉大事業,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四)報告闡述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
報告強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
(五)報告提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14條基本方略
1.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3.堅持全面深化改革。
4.堅持新發展理念。
5.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
6.堅持全面依法治國。
7.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8.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平安中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
9.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10.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
11.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
12.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
13.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14.堅持全面從嚴治黨。
(六)報告確定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目標
報告指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
(七)報告強調,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
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八)報告部署了九個方面的工作
1.經濟建設方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2.政治建設方面,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要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保障,要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重要作用,要深化依法治國實踐,要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要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
3.文化建設方面,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4.社會建設方面,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要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要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站,要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要有效維護國家安全。
5.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要推進綠色發展,要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要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要改善生態環境監管體制。
6.國防和軍隊建設方面,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7.港澳臺工作方面,堅持“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
8.外交工作方面,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9.黨的建設方面,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
報告號召,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認真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銳意進取,埋頭苦干,為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三大歷史任務,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繼續奮斗!
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鼓勵勤勞守法致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渠道。
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全面取消以藥養醫,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堅持預防為主,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預防控制重大疾病。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