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最美家庭”
                                  傳承紅色基因 致敬最美家庭——鄭州市第一季度最美家庭揭曉啦!
                                  時間:2021 -5 -15 作者: 來源:

                                  尋找紅色家庭,傳承紅色基因,弘揚良好家風。為慶祝建黨100周年,團結引領全市廣大家庭堅定不移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河南省婦聯、鄭州市婦聯都分別于第一季度開展了尋找愛黨愛國、傳承紅色基因最美家庭活動。我市宋振華家庭、蘇東霞家庭、涂紀章家庭、陳長順家庭等4戶家庭喜獲河南省第一季度最美家庭。同時,對尋找發現的50戶鄭州市愛黨愛國、傳承紅色基因的最美家庭予以隆重揭曉。希望通過講述最美家庭故事,展示最美家庭風采,帶領大家重溫紅色歷史,傳播良好家教,使廣大家庭感受革命先輩的家國情懷,讓紅色基因浸入心扉、深入家庭、薪火相傳,在我市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

                                  下面,讓我們走進這些最美家庭,一起感受他們的“紅色家風”。  


                                  河南省最美家庭事跡


                                  1.jpg

                                        宋振華家庭


                                  宋振華的父親、母親和小弟弟宋振中(即《紅巖》小說中的“小蘿卜頭”原型),他們因為積極抗日,被殺害于"白公館"松林坡。新中國成立后,被追認為烈士,史稱“一門三烈”。宋振華幸有黨組織及黨員親屬們的救濟和照顧,才得以生存。西北軍政大學畢業后咬破中指寫了血書,積極要求跟隨王震將軍領導的第二軍進入新疆伊犁和田地區工作,1963年十月一日,被批準參加新中國國慶觀禮代表團,參加了國慶活動,上了天安門前的觀禮臺,并接受了偉大領袖毛主席及老一輩革命家的接見和照相,1981年調回鄭州市,任市社副主任,尤其當《紅巖》一書出版后,被邀請全國各地作革命宣傳報告達百次,聽眾達50萬人次之多,以姐姐弟弟合寫了“我們的弟弟小蘿卜頭”“一門三烈”及講稿,到學校、工廠、農村去報告。曾榮獲鄭州市“文明家庭”榮譽稱號。


                                  2.jpg

                                  蘇東霞家庭


                                  蘇東霞的父母均被所在單位提報申請“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紅色基因在這個小家庭傳承庚續!蘇東霞大學期間加入黨組織,工作后在鄭州富士康建立黨總支27個、黨支部127個,帶領1300多名黨員砥礪初心、錘煉黨性,引導數十萬青年員工崗位奉獻、向上向善。多年來她默默耕耘,講授黨課700余學時,情感婚戀、親子教育、職場禮儀類課程900余課時。本人曾榮獲河南省“優秀黨務工作者”“三八紅旗手”“青年理論宣講專家”、鄭州市“優秀政協委員”“十大杰出女性”、焦裕祿干部學院、大別山干部學院商學院“特聘教授”,并榮獲航空港區青年講習所“首席講師”和集團“特聘講師”。丈夫工作認真負責,擁有黨齡20年,曾榮獲中國銀行系統全國“先進工作者”;兒子勤奮陽光、品學兼優,曾榮獲鄭州市“優秀少年隊員”。


                                  3.jpg

                                  涂紀章家庭


                                  涂紀章1952年參軍,曾參與抗美援朝。退休后個人出專集《出征》一書,被國家和有關省市圖書館、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等多家單位收藏。積極參加災區及退伍老戰士的援助工作,分別在部隊、機關及貧困地區、街道社區和大中小學校宣講抗美援朝精神40余場,參與傳承中華文化、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等宣講近百場、聽課人數達數萬人,曾被民政部評為全國軍休系統先進軍隊離退休干部光榮稱號,還多次被省市和干休所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諧軍休家庭,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獲得者。受涂紀章夫婦言傳身教的影響,子女都表現得非常優秀出色?,F在家庭成員全部為黨員,大家都能時時處處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展示新時代黨員的良好風貌。其中大女兒在省干部局干休所工作,多次被評為省市優秀共產黨員,小女兒在惠濟區市場管理局工作,多次被評為優秀干部。


                                  4.jpg

                                  陳長順家庭


                                  陳長順的父親參加了和平解放西藏,出生入死,后轉業到西藏邊境地區吉隆縣,在西藏工作30年。1985年調回鄭州,退休以后,自學電腦打字,撰寫了52萬字的回憶錄《喜馬拉雅上的足跡》,自費出版,并向母校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電子學院和鄭州圖書館、鄭州市科技學校等20多個單位捐贈圖書2000多冊,積極向社會講述西藏故事。陳長順從小深受紅色家庭良好氛圍熏陶,忠于黨的事業,勤奮努力,先后參加國家和省、市重點項目工程建設,先后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鄭州市委和市政府表彰為先進個人,獲鄭州市優秀工會工作者、工會主席標兵等榮譽;媳婦工作認真負責,淳樸善良,孝敬老人,處理家務井井有條;女兒自小勤奮好學,自覺努力,雙學士畢業后考入鄭州銀行,愛崗敬業,工作出色,很快晉升為“五星柜員”,獲十佳員工等榮譽。

                                  5.jpg



                                  免费a级毛片高清视频不卡